第1379章 东晋权臣-《血之孙吴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  后部署诸将,意图北伐,任征西将军、荆州刺史。

      永和元年(345年)去世,获赠车骑将军,谥号“肃”。

      有文集二十二卷,《唐会要》将其尊为魏晋八君子之一。

      庾翼工书法,《淳化阁帖》收录有《故吏帖》,《宣和书谱》称其“善草隶,与王羲之并驰争先。”有其草书《步征帖》、行书《盛事帖》。

      ………

      不得不说,像何夔、杜畿、范晷都是不错的人才,未来都能做到刺史。

      不过像庾亮、庾翼就不好说了,虽然说是人才吧也确实是,但也就那样了。

      在历史上,二人都是东晋的外戚,不过执政能力实在一般。

      这一世,二人南下投奔于我,至少是不可能再做外戚了。

      这使得二人不可能再执掌最高权力,充其量也只能做到太守、刺史,了不起就是到幕府为官。

      因此,这二人同样可用,但绝不可大用。

      由此,二人又让我联想到了东晋那一连串有名的权臣——王导、王敦、庾亮、庾翼、桓温、谢安!

      东晋一朝是王、谢、庾、桓—四大家族势力平衡下的产物,在王谢庾三族相继衰落,桓氏成为唯一的大族。

    
  如今,琅琊王氏、谯郡桓氏都已经投了刘裕,陈郡谢氏、颍川庾氏则是投奔于我,而两晋的皇族—河内司马氏则是投奔了大周。

      而魏晋时期之所以会出现士族掌权的局面,归根结底还是这个时代特有的门阀制度,起源则是因为东汉的察举制度!

      曹魏、西晋以来逐渐形成的门阀世族制度,到东晋时发展到了鼎盛阶段。

      举贤不出世族(势族、士族),用法不及权贵,充分暴露了门阀制度的腐朽性和反动性,而东晋的士族分侨姓和吴姓。

      侨姓士族以琅玡王氏、陈郡谢氏、太原王氏、颍川庾氏等为高门著姓。

      其中,王(导、敦)氏和谢(安、石、玄)氏两家最为显赫。

      王导一门三世为公,谢氏自魏、晋以来,不下九卿。

      吴姓士族以顾、陆、朱、张、贺等为代表。

      南北士族都广占田泽,官居要职。

      王导仅在钟山附近就有八十余顷(大约一千一百亩)田地。
    第(2/3)页